2018年,我国城市电影票房达到609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年度观影人次17.16 亿人,影院10463家,银幕总数61071块,三项指标皆稳居世界第一。十五年的产业化进程中,中国电影以世界瞩目的发展速度实现弯道超车,成了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不过在一系列耀眼数字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诸如电影票房增长乏力、影院单银幕产出下降、高品质电影数量不足等问题愈发显著。现阶段伴随人口红利的减弱,单纯依靠影院及银幕增长已经难以继续推动电影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求创新思路推动电影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下全行业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而“互联网 +”概念的提出,为寻求转型的中国电影提供了一剂良方。一方面,尽管现阶段我国电影产业触“网”不久,但是诸多变革已经悄然产生,诸如网络文学、电影众筹、在线票务等新事物、新模式逐步影响了传统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互联网 + 电影”并不是电影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与应用,而是要通过发挥互联网在产业资源配置中的集成作用,实现产业要素的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商业模式上的重构,从而推动我国电影产业升级发展,创造出新的电影生态。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 + 电影”在我国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网络变革了电影产业的生产理念和技术工具,同时互联网丰富的内容资源也成为电影业巨大的“素材库”,引起电影生产的内容变革。伴随“互联网+”趋势,IP 改编电影成为电影业的风潮,尤其是基于网络文学作品的改编不断被搬上大银幕。
传统的电影项目开发强调“讲一个好故事”,而对于好故事的界定,大多基于感性与经验判断,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故事往往很难有公认的标准。互联网 IP的价值之所以被广泛认可,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好故事,而且经过市场的检测与认可,由此改编的电影天生自带流量,大大降低了项目开发的风险,规避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现阶段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的融合日趋加深,国产院线电影的开发在内容和风格上也更趋向于互联网化,这是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在内容开发环节的体现。受“互联网 +”思维的影响,电影创作的内容变革首先便是从满足当前网生代观众的需求出发。
中国电影票房增速已经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过去依靠影院投资、人口红利拉动电影票房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电影产业,如何以创新驱动实现电影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核心问题。“互联网 +”战略是当下电影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依托互联网技术改变电影产业增长模式,探索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人才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种种可能,才是中国电影赢得竞争优势、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