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巴九灵上市失败后,10月16日罗辑思维备战科创板的消息引发了外界对于知识付费的又一波激烈讨论。
2016年被称为是知识付费的元年,截至目前,整个知识付费行业已经经过了四年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结果,那就是知识付费行业头部企业纷纷被传上市,马太效应逐渐显现。
产业规模和用户规模逐年增加
据统计,2017年,知识付费的产业规模为49.1亿元,2018年为86.3亿元,预计2019年知识付费的产业规模将突破150亿元,到2020年将突破230亿元,总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率自2019年后将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与此同时,知识付费的用户规模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增势同样开始逐渐放缓。据统计,2015年时,我国知识付费的用户规模仅为4千万,2016年增长到9300万,从2017年开始,知识付费的用户规模超1亿8千万,到2018年时将近3亿,预计到2019年底,知识付费的用户规模将接近4亿。
企业数量和投资金额开始放缓增长速度
就知识付费企业来说,截至当前,全国已有300多家知识付费企业,从企业成立时间来看,2015年至2017年为知识付费企业成立的“高峰年”,分别为69家、73家、51家,从2016年之后,知识付费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放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付费的投资高潮已过去。从知识付费类投资事件和金额来看,2017年发生的知识付费投资类事件最多,共有52起,其次是2018年和2016年,分别为41起和40起,2019年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截至当前,2019年的知识付费类投资事件仅有7起。从投资金额来看,2018年以56.49亿元的投资额排在第一,较2017年翻了一番,虽然2019年投资事件较少,仅为7起,但投资额却高达34.46亿元。
知识付费的特征
从知识付费的人群来看,呈现出以男性、19至30岁、一二线城市用户为主的特征。知识付费主打缓解年轻群体的知识焦虑,19至30岁之间的人群可吸粉为大学生群体和处在职业上升期的职场人,知识焦虑感要强于其他年龄段,对于知识付费具有更高的需求感和接受度。而知识付费与互联网电商不同,在渠道方面受到的限制更少,无须刻意下沉,因此三线之外也存在大量的用户。
最后,知识付费经过4年多的发展,知乎、喜马拉雅、得到等逐渐跻身知识付费的头部企业之列,并引领了投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