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艺人肖战的数字单曲《光点》销量破3300万张,以超一亿的销售额成为了内地音乐史上第一张销售额破亿的数字单曲。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影视传媒行业在2020年一季度A股22家上市公司亏损,合计预亏损金额约17.45亿元。
在这种强烈对比下,对于影视传媒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与经济萧条时期消费者使用的娱乐方式一样,这是线上文娱平台成熟时代的新“口红效应”;也有人认为,销售额破亿背后是流量明星粉丝权力张扬的“氪金效应”;还有人认为,这是算法时代的“二八效应”。
除了数字单曲创造新纪录,疫情导致的社交隔离,正形成独特的线上文娱消费井喷现象。几乎所有的视频、直播、网络游戏、有声小说平台都在破纪录,与线下的影视寒冬形成鲜明反差。
今年的疫情背景下,线上经济、文创产业把握机遇,“口红效应”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高黏度、高转化率的粉丝经济,已经成为当下华语音乐市场的普遍现象。但是,每一次流量明星推出作品打破纪录,都存在一个问题:销量是否配得上质量?
业内人士分析,专业歌手卖不过流量歌手的现象背后,有着互联网时代圈层消费的逻辑。当IP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文娱消费的特征,数字音乐代替唱片工业,以微博、微信、抖音、贴吧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分割了专业媒体的话语权,整个流行音乐的生产与传播逻辑都发生了改变。
近年来,在国内出现了依赖粉丝经济来获利的互联网文娱产业链的“二八效应”,即占20%的“头部”赚得盆满钵满,大多数“尾部”则是所剩无几。
知情人士透露,一般情况下扣除渠道运营费后,音乐平台和歌曲发行公司五五分账,之后发行公司内部再分成。不同艺人的数字音乐版权合约不同,有“买断式”,有“保底费+分成”,也有“仅分成”。在这些不同的商业模式或分账模式中,除“头部”外,“腰部”“尾部”普遍存在创作者回报小、利益分配不透明等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流量明星和粉丝经济侧面带动了用户的数字音乐付费意识,为音乐行业注入强心针。但任何一个成熟市场、健康的产业生态,需要的都是多元化的音乐人和音乐作品,而不仅仅是依赖于粉丝经济的支撑。
不过,付费意识、版权意识的养成很难一步到位,对流量明星和粉丝经济过分苛责也无助于改变“尾部”困境。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应建立一种更加公平的数字音乐版权付酬制度,让数字音乐价值链各环节都能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共同推进华语乐坛的健康发展。